南开人物报道信息学子李铮:对志愿服务爱得深沉

【1152期】南开学子李铮:对志愿服务爱得深沉
来源: 南开大学报  发稿时间: 2012-03-10 18:54

本报学生记者 武东翔

  李铮是我校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从小喝着马奶酒,奔跑在大草原,善良、淳朴的品质哺育他长大。在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两年多来,他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感动他人,更被无数志同道合的人感动着。“每一张灿烂的笑脸,每一句真诚的感谢,都让我久久无法平息作为志愿者由衷的兴奋和自豪。”

  关爱农民工 践行大学生社会责任

    从2010年3月起,李铮参加了一项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为目标的长期志愿服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大哥哥,你们下学期还来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句平淡、简单的话,但对于我们联合国支教项目志愿者来说,却可以温暖整个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北风呼啸,但每周,慧翔职专的教室里、宿舍中都始终活跃着我们可爱队员的身影。”
  “这是我本学期辅导的孩子们,他们是善良的、纯洁的,一篇《父爱如山,一路相伴》可以使他们眼圈泛红,含泪哽咽。我知道,特殊的境遇和生活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有其他同龄人不能比拟的成熟,同样是青春烂漫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却多了份稳重和牵挂。”
  整整一年的付出,李铮和同伴们收获了很多弟弟妹妹的爱戴。此项志愿服务也成为联合国推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项目的一个亮点。

  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其实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未必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有时候耐心、专心、细心的聆听和劝慰才是对服务对象最好的馈赠。”对社会弱势群体如何作好志愿服务,李铮是这样思考的。
  “我们经常去圆梦特教中心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带着孩子们作游戏,帮助打扫卫生,整理物品,更换床单和被褥。其实我们在家中从未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但是当我们用爱心和细心克服了困难,很快就帮助孩子们换上了新的行李。有的孩子不能说话,不能听,不能走,甚至没有自己的意识,这让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临走时,有的孩子抓住我们的书包不让我们离开,眼睛里面充满了不舍……一切一切,让我在平凡的志愿服务中有了不平凡的感受。”
  一位由于患有先天性脑瘫而行动困难、右眼视力几乎为零的漂亮小女孩,给李铮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我们第一次到她家的时候,她是在妈妈的搀扶下出来迎接我们的。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好学好问和她妈妈的热情真挚,更坚定了我们坚持服务的信心。”

  体会着做志愿者的乐趣

    作志愿服务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2010年暑假,李铮参加了天津市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发展状况市区调研暑期实践,与50余名项目志愿者利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天津市区、大港、武清、西青和滨海新区26户受助学生家庭。
  在活动中,李铮担任了采购、家访调查、问卷发放、数据录入与分析等多项任务。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南开大学2010年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十佳志愿者”。
  2011年,响应着志愿精神的召唤,李铮又参与了我校社区志愿者注册和大运会志愿者报名等活动的组织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体会着做志愿者的乐趣。
  自大学入学以来,李铮累计服务时间已超过100小时。谈到做志愿者的体会,他说:“我对志愿服务事业爱得深沉!志愿者并不是一味的付出而没有回报,我们在无私无欲、舍己为人的奉献中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尊敬,经历了磨练,好像燃烧着的蜡烛点亮受助者脆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