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学院、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本学期倾力打造《创新研究与训练》系列课程,邀请跨学科顶尖专家与学者,聚焦前沿科技、科研方法与文化培育,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
《创新研究与训练》为我院大三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本学期自2月20日起,于每周四下午在津南校区公教楼C区122教室陆续开讲,共完成6讲。本学期课程的六大主题覆盖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创新文化、编程语言技术、学术规范及研究方法,助力学生开拓科研视野,锻造创新思维。
2月20日,新加坡科研局专家、学院海外优青郭青教授以《创新源于应用始于提问——以可信AI为例》为题开启课程序幕。作为可信计算机图像识别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结合自身学习与工作经历,探讨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选择科学研究的切入视角,进而推动技术革新,引导学生以人文视角审视科技发展。
2月27日,天津市商用密码行业协会秘书长、天津光电安辰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胡双喜带来《以密码为基石,护航数据安全》专题。作为密码学领域的实战专家,他详细介绍了密码行业领域相关法规政策及产业发展概况,解密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结合商用密码在政务、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场景实例,展现密码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战略价值。
同日傍晚,南开大学杰出教授秦勇以《创新是一种文化》为题,阐释了创新文化在对学生培养及科研生态的塑造作用,鼓励学生在跨学科碰撞中突破思维定式。秦勇老师结合当前研究的智能语音技术热点,生动形象地为同学们展示出智能语音技术的科研发展路径,透过文化浸润与方法革新,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不惧失败。
3月6日,华为2012实验室仓颉团队技术专家刘俊杰为同学们带来了《仓颉编程语言技术分享》,深度解析了自研编程语言在根技术创新中的实践路径,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编程语言在企业中的创新实践。
3月13日下午,课程进入收官阶段。程明明教授聚焦《Writing & Academic Norms》,为学生们系统讲授国际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学术表达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并规避剽窃等学术不端风险,为之后完成学术论文做好铺垫。
随后,刘哲理教授以《如何做创新研究——从顶级学术论文的四要素讲起》为题,通过解构顶级期刊论文框架,从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始,到好的写作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追求卓越的态度是成功的保障,最后刘哲理以USENIX Security论文的成功实践来给同学们展示顶级学术论文的科研创新路径。
计算机学院、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创新研究与训练》课程通过“前沿技术+科研方法论”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邀请业界领袖分享产业一线经验,又由学术导师传授科研底层逻辑,形成“理论-实践-文化”三维育人体系。期待通过这一系列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兼具技术敏锐度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科研人才。
通讯员:李黎傲雪 审核: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