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起,计算机学院和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大模型知识科普团队师生赴日新学校开展系列活动,启动新一年学院“师生四同”社会实践活动。
刘哲理院长为日新学校全体教师开展主题为《大模型基本原理及应用》的讲座培训。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宫晓利教授为日新高中AI社团的高中生讲授大模型知识科普系列课程第一讲《DeepSeek原理浅析》。南开大学基础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李树花,计算机学院和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沈宝庆和薛颖老师参加相关活动。
大模型基本原理及应用
刘哲理院长在讲座中从生成式AI与人类思维方式的对比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为在座老师介绍不同大模型的优势与不足。他详细讲解了大模型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工作方式,层层揭示其运行的核心原理,并展示了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运用大模型。讲座结束后,日新学校的教师们踊跃提问,围绕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作业原创性辨别等实际问题,与刘哲理院长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日新学校高中部负责人于川部长对刘哲理院长表示感谢。她提到,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AI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DeepSeek原理浅析
宫晓利教授在授课中精准把握青少年的兴趣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们深入分析大模型训练生成的方法。课堂上,他借助大模型现场推演不同时代历史人物的多种相遇可能性,直观且震撼地为学生们打开了AI赋能各个领域的全新视野。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高中生们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在提问环节,学生们积极踊跃,与宫晓利教授就科技伦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等前沿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本次讲座作为日新高中AI社团的开端,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位日新学生表示:“今天我们看到了算法重构历史的可能,更明白了守护人文初心的重量——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给予青年最好的成长礼物。”
“大模型知识科普系列课程”简介
计算机学院和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高度重视“师生四同”实践育人工作,班子成员亲自组织和带队,广泛动员师生参与,发挥计算机、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特色谋划实践育人项目,扎实推进课程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有重点地推进科研创新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深入推进党团建设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学院“师生四同”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获得了新成绩,2023年获评南开大学“师生四同”社会实践优秀指导单位,2024年获评南开大学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
特色社会实践项目产生良好育人效果。宫晓利教授连年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连续两年获评校级十佳并被推荐到全国平台展示。大模型知识科普系列课程,依托实验室和学生党团组织创设,所在实验室党支部牵头设立“智启未来”研究生党员先锋岗,先后面向昆明路小学、岳阳道小学、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以及山东省德州市、甘肃省天水市等地的师生干部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日新学校的邀请下,本学期该项目将为日新高中AI社团开展系列课程,活动新吸引了学院多位任课教师和学院科技类学生社团参与。